从国画专业到纯艺术绘画专业
从清华到伦敦艺术大学
我从未停下去前进的披靡脚步
带领学生一起
去探索艺术更多可能性
激发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潜力
卢老师 X 小美
本期专访明星导师:卢老师
纯艺术专业,学生拥有更多可能性。披靡所以我致力于引导学生去创作带有个人特色的从清纯艺作品集!
01
不局限自己
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各位小伙伴好啊,华→我是伦艺领域卢老师。目前主要从事纯艺术及插画方向的学生教学,平时空闲会进行一些个人创作,披靡之前的工作实习经历涉及展陈与插画设计、图书设计项目还有美术馆的展览策划与执行,但是对不同年龄层人群的艺术教学是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的,算是一个契机。
卢老师个人作品
我本科在清华美院国画专业学习,因为对画画的喜欢,在高中时候就想要继续在一个更加专业的环境学习艺术,那时候脑子里还没有很明晰的纯艺术的概念。直到在大四临近毕业时候遇到了个人创作上的瓶颈,让我开始反思并想去探索更广泛的创作方向,在对比了众多国外艺术院校之后选择了申请伦艺的fine art drawing专业。
作为纯艺术里的pathway,drawing专业不只是单纯的“素描”创作,从入学第一天课程导师就告诉我们“重要的是你们的独特性,可以为这一领域带来什么新的语境与拓展”,同学也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大家对艺术媒介的选择也多种多样,有画画的,涂鸦的,做装置的,做行为与影像艺术的等等,这对大学一直在学习传统艺术的我也带来了新的交流与思考。
02
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特性
及时帮助学生梳理灵感
我的性格比较随和,喜欢以平等温和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教学与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相应的选题和创作,希望学生在完成他们的作品集之后不是千篇一律或者杂乱堆砌的,而是可以发现一种潜在的完整性,这往往包含了学生的自身特质,不论是创作形式还是内容逻辑上。
因为读研期间有一部分会涉及到线上教学,我们的tutor之一Fran会记录下我们与她讨论的内容,并把推荐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当场整理成pdf反馈给我们,也一定程度上方便学生后期复盘。不同老师会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于平时比较喜欢用文字记录的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给予我很大启发,并且能在开题阶段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梳理灵感。
卢老师个人作品
03
成为国际艺术导师以后
为自己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
成为国际艺术导师以后,我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接触到了更多的新鲜想法或思维,有时这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带来的,有时是与其他不同专业的老师探讨碰撞得出的,在读书的时候国外院校就会设置专门的crit,一般是在展览后期,学生会被分为不同的小组互相点评彼此的作品,是一个从旁观者视角去生发更多灵感的好机会,而导师这一身份使我在工作中也能保持一种相对客观的敏感进而去沉淀,这对创作者来说其实是非常难得的环境。
04
在伦艺会有数不清的资源
向你狂奔而来
伦艺有六所学院,我在的camberwell是一个相对安静的校区,周围有很多小公园和小画廊,还有各种特色的市集、二手商店、画材店可以闲逛。学校会提供给学生不同的workshop进行创作例如版画、木雕、玻璃、陶瓷、3D打印等等,纯艺术专业学生也会分配到工作室空间,其实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在课题开始阶段导师会逐个与我们谈话,分析探讨每个人的proposal,因此在开学之前就对自己想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或领域有一个初步的计划是最好的,而之前制作的作品集就是课题持续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期展览现场
另外还有每周一次到两次的艺术家讲座,邀请的有时是行业内知名的艺术家设计师,有时是博士生学长学姐分享创作历程,可以很清晰地体会到不同创作阶段的艺术从业者的心路历程与创作逻辑。
05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内驱力是很重要的。纯艺术专业是一个广泛而包容的学科,看重个人持续不断地对微观与宏观世界进行提问,创意的运用与形式的探索更像是一个不断让疑问可视化进行传达的过程。如果说前期技法上的训练是帮助学生打好一个地基,那么围绕内驱力去进行的各种探索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期作品抵达的深度与广度。
当今的艺术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议题,而很多都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去关注自己所处的真实生活带给你怎样的影响与感受,继而才有支点去做大量调研,而不是为了热点或者社会性硬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因此这也可以举一反三到你可以怎样借由创作去认识、反馈外部环境,怎样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在这一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且能灵活运用的艺术语言。
卢老师部分上线NFT平台的插画作品
现在纯艺术也在生活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与品牌合作,可以去做驻地艺术项目,也可以申请艺术家工作室,甚至参与不同的实践积累经验也是可以的,当然个人的创作语境、创作方式、经济因素等都需要考量在内。
06
学会在创作中体现自己的个性
这取决于不同背景的学生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环境是怎样的,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就平时看到的展览或者艺术家举例,很多能进入大众视野的艺术家往往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语言,这背后是需要大量的“破”与“立”去支撑的,连贯性对纯艺术创作来说尤为重要。
接触到国外的环境就会发现大家的创作状态其实十分自由,没有那么多的定式,但同时又能保持着对很多议题的敏锐、大胆和批判,或是有个人的艺术语言在内,不管是不是成熟;而一般来说在国内从小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不缺乏扎实的绘画或设计基本功,但恰恰怎样在创作中慢慢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层个性不是表面的,而是需要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对生活的体悟,以及对环境的体察以总体提炼,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同样去挖掘到这一层,并且珍惜学习的环境,将会对之后作品集的制作或者长久的专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
07
跨专业报考
激发无限可能
纯艺术的研究范围很广,一般来说有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行为等等,而现在英国很多院校例如rca、ual都提出了跨专业、跨领域合作研究的重要性。比如你是画画的,但你同样可以去创作动画或者装置作品,甚至去研究平面设计、交互等这都是可行的,只要选择的形式与你所研究的方向和议题是契合的。
转专业申请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有优势的,当时一起上学的同学有很多本科都不是学的艺术专业,甚至大相径庭,但这都不妨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学科或领域做出独特或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例如圣马丁的纯艺术专业之一就叫做art and science,相比传统艺术门类更加注重探索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可能性。如果有想要转专业申请的想法,对各个院校科系专业不同风格的调研就是必不可少的,做作品集的时候也要尽量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让面试官清晰你为什么要申请这个专业,并且能为这个专业带来什么。就像上面提到的,跨领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艺术院校尤其需要这种活力去拓宽艺术的概念和边界。
08
面对学生
学会因材施教
做作品集的话我比较倾向因材施教,包括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需要帮他们筛选不同的创作方向。比如有的学生对材料很敏感,那就可以通过材料运用的例子去帮他们与主题做衔接,然后选择适合自己主题意向的表现方式;有的学生在概念和主题上很有想法或者过于发散,那我一般会帮学生一起梳理清楚思维导图,老师的作用是需要把控好其理论与作品的结合,有的学生会出现被大量的信息堆积而导致产出作品过程中想得多,真正实践的少,我一般会推荐相关的艺术家让他们去学习这些艺术家的表现形式或内在的创作逻辑,“眼”上去了,“手”通过不断实践自然也会跟上,因此这两个环节需要在过程中持续地互补。
09
创作是表达自我的媒介
很喜欢Stephen Shore对年轻创作者说的一段话,“我相信创造艺术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探索不同的文化,或是探索你所选择的创作媒介,为了寻觅自己。创作是用不同媒介的语言去传达一个感受,一次观察,一种理解,表达情感或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它是回答,或是尝试去回答某些问题。它应该是有趣的。简而言之,创作是一种十分本能的,对于个人需求的回应。”
时刻保持思考,不要轻易停止学习,在实践中去了解自己。